close
內容來自sina新聞
30地未達預期目標但GDP含金量提高
從地方經濟半年"成績單"能讀出什麼?
截至30日,除黑龍江省外,全國已有30個省(區、市)公佈瞭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(GDP)增速。從組成中國經濟版圖的一個個省份經濟中期"成績單"中,我們能讀出什麼?其中蘊含著中國經濟哪些變化和趨勢?
23個地區經濟增速高於7.4%
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為7.4%,穩定於年初制定的7.5%左右的合理區間。而從目前已公佈地方生產總值增速的30個省(區、市)來看,共有23個地區經濟增速高於或與這一增速相當。其中是否存在地方高估GDP的可能?
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說,隨著中央對GDP考核指標的弱化,地方高估GDP的心態也在弱化。一些地方的GDP含金量也更高。
例如,盡管經濟增長壓力巨大,但7月初山西省卻在縣域經濟發展考核中取消貧困縣GDP總量和GDP總量增速兩項考核指標,同時增加"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"指標。還有一些地方,紛紛突出以節能、環保為特色的"綠色GDP"。
專傢指出,上半年雖有多地GDP增速仍然高於中央預估的7.5%左右的區間,但是比起以往"貪大求全",過於膨脹的GDP增速已經有所回落。GDP增速"瘦身",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自然結果,有助於改變不可持續發展模式。
山西與預期目標差距最大
記者梳理發現,與年初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全年經濟增長目標相比,目前已公佈數據的30個省份無一例外均未達標。其中,上半年GDP增長6.1%的山西省與預期目標差距最大,相差瞭2.9個百分點。
山西省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侯正平說,面對煤炭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持續下跌的困難局面,上半年山西省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。
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,各地主要是基於去年經濟增長的情況制定全年目標。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面臨較大下行壓力,與各地預期出現偏差。
在中央"指揮棒"轉向及地方發展心態轉變的過程中,部分地區GDP增速的放緩,為轉方式、調結構留出更大空間。"賬面"雖不好看,卻贏得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方式轉換,以及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寶貴"換擋期"。
重慶領跑河北"墊底"
在上半年各地經濟發展"成績單"中不難發現,增速較高的地區投資拉動較為明顯。
"作為'最年輕'的直轄市,重慶近些年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投入力度很大,現在開始形成產出。"蔡志洲指出,重慶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,這些年通過完善農村土地處置,城鎮住房、社保、教育等配套體系建設,著力消除城鄉人口流動障礙,獨有的城鄉一體化建設優勢也是其經濟後勁兒十足的原因所在。
如果說重慶初嘗前期轉型的甜蜜,那麼以5.8%的經濟增速位列榜尾的河北則是正經歷轉型苦痛期的代表。作為全國鋼鐵、玻璃生產大省和重要的水泥、煤炭生產基地,河北面臨著調整結構、化解過剩產能、治理大氣污染的巨大壓力。投資動力相對減弱。
"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,河北正在加速產業轉型,但新產業成熟往往需要5到8年,在轉換過程中,發展速度不會很快。"中國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專傢徐逢賢指出。
"西高東低"區域格局初現
記者梳理發現,上半年中西部各省份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普遍高於東部地區。除天津外,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超過10%的省份均位於西部,中部的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上半年增速均超過9%。
反觀東部地區,除瞭福建、山東、江蘇實現9%上下的增速外,北京、上海、浙江等地增速也維持在略高於7%的水平。
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秀山看來,中西部增速略高,與其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。當前,中西部地區大量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進行,城市化處於初級階段,還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帶來的增長機會。但中西部在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先進程度上與東部仍有差距。
上半年上海、浙江和江蘇三地經濟增速雖均有放緩,但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,結構調整進展明顯。蔡志洲說,以上海為中心,長三角地區形成瞭一整個產業鏈條和較為合理的產業佈局,這是長三角地區抗風險能力較強的"法寶",也是京津冀等區域發展值得借鑒的經驗。
專傢解讀:復合調控與經濟轉型初見成效
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謝魯江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說明本屆政府一直強調的復合調控已經見效,"復合調控就是要兼顧多個調控目標,包括穩定經濟增長、控制通貨膨脹預期以及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,尤其是要更重視兼顧結構調整,實現經濟轉型等,上半年的經濟數據正體現瞭這一點。"謝魯江說,雖然GDP的漲幅沒達到7.5%,"但更重要的是物價漲幅也在下降。"
謝魯江分析說,"如果經濟增速達到瞭10%,而物價上漲也有10%,看起來似乎增速很高,但對老百姓和企業來說實際收入沒有增加沒有得到實惠。而看目前的數據,這是實實在在的增長。"
謝魯江表示,"應該看到,現在的經濟增長是在銀根沒有放松,流動性沒有增加,財政方面也沒有出臺重大刺激措施的情況下出現的經濟增長,我認為是經濟的基本面在好轉。"
在謝魯江看來,這些增二順位房貸流程長數字背後的一個信號是經濟轉型初見成效。他分析稱,外需今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-2.9%,今年內需不但拉動瞭經濟增長,還彌補瞭外需拖累經濟增長-2.9%的虧空,在外需負增長狀態下總體經濟增速還能達到7.4%的增長水平,可以看出經濟轉型初見成效的傾向。
他說,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瞭區間調控,如果一些經濟運行的指標不出現強烈波動,政府不會隨便出臺較強的刺激措施。隻要經濟運行在一定區間內就屬於穩增長。目前無論是物價上漲率、經濟增速都在中央強調的區間范圍內,因此,無需對經濟增幅0.1的小幅度波動太過擔心。
30地未達預期目標但GDP含金量提高
從地方經濟半年"成績單"能讀出什麼?
截至30日,除黑龍江省外,全國已有30個省(區、市)公佈瞭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(GDP)增速。從組成中國經濟版圖的一個個省份經濟中期"成績單"中,我們能讀出什麼?其中蘊含著中國經濟哪些變化和趨勢?
23個地區經濟增速高於7.4%
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為7.4%,穩定於年初制定的7.5%左右的合理區間。而從目前已公佈地方生產總值增速的30個省(區、市)來看,共有23個地區經濟增速高於或與這一增速相當。其中是否存在地方高估GDP的可能?
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說,隨著中央對GDP考核指標的弱化,地方高估GDP的心態也在弱化。一些地方的GDP含金量也更高。
例如,盡管經濟增長壓力巨大,但7月初山西省卻在縣域經濟發展考核中取消貧困縣GDP總量和GDP總量增速兩項考核指標,同時增加"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"指標。還有一些地方,紛紛突出以節能、環保為特色的"綠色GDP"。
專傢指出,上半年雖有多地GDP增速仍然高於中央預估的7.5%左右的區間,但是比起以往"貪大求全",過於膨脹的GDP增速已經有所回落。GDP增速"瘦身",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自然結果,有助於改變不可持續發展模式。
山西與預期目標差距最大
記者梳理發現,與年初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全年經濟增長目標相比,目前已公佈數據的30個省份無一例外均未達標。其中,上半年GDP增長6.1%的山西省與預期目標差距最大,相差瞭2.9個百分點。
山西省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侯正平說,面對煤炭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持續下跌的困難局面,上半年山西省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。
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,各地主要是基於去年經濟增長的情況制定全年目標。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面臨較大下行壓力,與各地預期出現偏差。
在中央"指揮棒"轉向及地方發展心態轉變的過程中,部分地區GDP增速的放緩,為轉方式、調結構留出更大空間。"賬面"雖不好看,卻贏得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方式轉換,以及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寶貴"換擋期"。
重慶領跑河北"墊底"
在上半年各地經濟發展"成績單"中不難發現,增速較高的地區投資拉動較為明顯。
"作為'最年輕'的直轄市,重慶近些年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投入力度很大,現在開始形成產出。"蔡志洲指出,重慶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,這些年通過完善農村土地處置,城鎮住房、社保、教育等配套體系建設,著力消除城鄉人口流動障礙,獨有的城鄉一體化建設優勢也是其經濟後勁兒十足的原因所在。
如果說重慶初嘗前期轉型的甜蜜,那麼以5.8%的經濟增速位列榜尾的河北則是正經歷轉型苦痛期的代表。作為全國鋼鐵、玻璃生產大省和重要的水泥、煤炭生產基地,河北面臨著調整結構、化解過剩產能、治理大氣污染的巨大壓力。投資動力相對減弱。
"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,河北正在加速產業轉型,但新產業成熟往往需要5到8年,在轉換過程中,發展速度不會很快。"中國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專傢徐逢賢指出。
"西高東低"區域格局初現
記者梳理發現,上半年中西部各省份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普遍高於東部地區。除天津外,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超過10%的省份均位於西部,中部的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上半年增速均超過9%。
反觀東部地區,除瞭福建、山東、江蘇實現9%上下的增速外,北京、上海、浙江等地增速也維持在略高於7%的水平。
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秀山看來,中西部增速略高,與其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。當前,中西部地區大量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進行,城市化處於初級階段,還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帶來的增長機會。但中西部在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先進程度上與東部仍有差距。
上半年上海、浙江和江蘇三地經濟增速雖均有放緩,但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,結構調整進展明顯。蔡志洲說,以上海為中心,長三角地區形成瞭一整個產業鏈條和較為合理的產業佈局,這是長三角地區抗風險能力較強的"法寶",也是京津冀等區域發展值得借鑒的經驗。
專傢解讀:復合調控與經濟轉型初見成效
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謝魯江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說明本屆政府一直強調的復合調控已經見效,"復合調控就是要兼顧多個調控目標,包括穩定經濟增長、控制通貨膨脹預期以及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,尤其是要更重視兼顧結構調整,實現經濟轉型等,上半年的經濟數據正體現瞭這一點。"謝魯江說,雖然GDP的漲幅沒達到7.5%,"但更重要的是物價漲幅也在下降。"
謝魯江分析說,"如果經濟增速達到瞭10%,而物價上漲也有10%,看起來似乎增速很高,但對老百姓和企業來說實際收入沒有增加沒有得到實惠。而看目前的數據,這是實實在在的增長。"
謝魯江表示,"應該看到,現在的經濟增長是在銀根沒有放松,流動性沒有增加,財政方面也沒有出臺重大刺激措施的情況下出現的經濟增長,我認為是經濟的基本面在好轉。"
在謝魯江看來,這些增二順位房貸流程長數字背後的一個信號是經濟轉型初見成效。他分析稱,外需今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-2.9%,今年內需不但拉動瞭經濟增長,還彌補瞭外需拖累經濟增長-2.9%的虧空,在外需負增長狀態下總體經濟增速還能達到7.4%的增長水平,可以看出經濟轉型初見成效的傾向。
他說,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瞭區間調控,如果一些經濟運行的指標不出現強烈波動,政府不會隨便出臺較強的刺激措施。隻要經濟運行在一定區間內就屬於穩增長。目前無論是物價上漲率、經濟增速都在中央強調的區間范圍內,因此,無需對經濟增幅0.1的小幅度波動太過擔心。
敬請關註"foshanleju"台南市車貸協商
新聞來源http://fs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4-07-31/09284335064.shtml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